摘要 : 10 会宁,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地,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转折点。直推式钻机,取土钻机,环评采样,环评取土,土壤污染采样,
会宁,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地,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转折点。直推式钻机,取土钻机,环评采样,环评取土,土壤污染采样,
800彩票 会宁县位于甘肃省中部,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面积6439平方千米,人口58.66万人,平均海拔2025米,年均降水量370毫米。会宁县地处陇西黄土高原,是我国新构造运动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地形地貌以黄土梁峁为主,沟壑纵横,区内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育。
为防治会宁县城区地质灾害,消除灾害隐患,保护革命圣地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振兴革命老区经济。近年来,会宁县委、县政府抢抓国家将甘肃省列为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省(2014-2018年)的政策机遇,在甘肃省原国土资源厅的指导下,按照旅游文化城市的功能定位,紧紧围绕甘肃省提出的“巧用政策杠杆,放大治理效应,有机结合棚户区改造与生态环境修复,有效整合部门资金和社会资本,采取企业化运作方式,实施开发式综合治理”的基本思路,走出了一条城区地质灾害开发式综合治理的路子。
6月24日,在兰州举行的中国地质调查局-东亚东南亚地学计划协调委员会(CCOP)地质灾害防治研讨培训班结束后,来自中国、韩国、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蒙古、法国、德国和加拿大等多个国家的近20位中外地学专家学者专程赴会宁县城,考察观摩城区地质灾害开发式治理模式。他们对会宁县城区地质灾害开发式治理成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具有很大的学习借鉴和推广价值。
组织与协调齐抓,扭紧综合治理的“责任链”
会宁县城位于祖河、厉河汇合的三角地带和祖厉河河谷地带,城区沿南北向展布,东西宽不足2千米,城市发展空间狭窄。整个县城被祖厉河两岸崩塌群和7条泥石流沟所包围,威胁人口4万余人,威胁财产35.2亿元,是城区安全的隐患、城市建设的软肋、经济发展的瓶颈。
800彩票 2012年9月,会宁县编制了《甘肃省会宁县城区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工程规划》,防治工程分为搬迁避让、工程治理和监测预警三部分,规划总投资人民币10.2亿元,其中,治理工程分三期实施。
根据总体规划,防治工程采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分期治理、滚动开发”的模式,将地质灾害治理与城市规划建设、土地资源开发、棚户区改造相结合,最大限度开发利用崩塌群边的荒坡河滩,拓展城市发展空间,高效整合防灾减灾效益和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据了解,会宁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成立了专门的组织领导机构,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靠前指挥,及时协调解决地质灾害综合防治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针对祖厉河流域地质灾害线路长、居住人口密集、安全隐患突出、治理难度大的实际,他们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消除隐患、统一规划、分期实施”的工作原则;明确了“影响项目施工的拆迁区域不清场、地质灾害项目不启动”的推进要求;在工作谋划上将创新贯穿于治理始终,秉持灾害治理与城市建设规划相融合,走开发式治理的路子,实行一次性规划、统一治理方案、逐年分步实施。
为保障灾害治理工程的有效推进,会宁县非常注重目标可行性,对综合治理进行充分调查论证;注重安全防治性,有效消除地质灾害潜在隐患;注重连续整体性,使各分部工程实施后达到有机整合;注重综合提值性,充分体现综合治理的最大效益;注重引领创新性,积极探索开发式治理模式。各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协调互动、合力推进,保证责任到位、措施到位、落实到位。
理念与思路先行,牵住综合治理的“牛鼻子”
据了解,会宁县在规划、设计城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过程中,出现了“老城区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拆迁难度大、安置费用高、安置场地选址难、施工场地狭小、工程推进难度大;而规划区居民较少、工程实施条件较好,但达不到立项治理标准,只能选择异地搬迁或临时预警、群测群防等手段”的问题,导致治理工作陷入了“拆不动、迁不走、治不了”的困境。
800彩票 故而,在具体工作实施中,工作人员将全城区地质灾害的治理工作通盘考虑,优先实施难度较小的寨子桥-状元府邸段防治工程,创造安全的场地后,再将密集区的人员安置起来,采取轮换协调措施,有序开展地质灾害治理工程。
在城区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实施中,会宁县按照“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定位旅游文化城市,走开发式治理路子,扩大综合社会效益”的总体思路,坚持与陇中区域性城市建设相结合,紧紧围绕旅游文化城市定位;坚持与高效利用土地资源相结合,立足城区土地资源紧缺实际,最大限度地利用河滩地、荒坡地,通过全力治理,集约节约高效利用土地资源;坚持与综合开发治理相结合,积极调动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多方整合资金开发建设;坚持与棚户区改造相结合,充分利用棚户区改造政策,及时推进影响工程施工的项目区域内拆迁安置工作。直推式钻机,取土钻机,环评采样,环评取土,土壤污染采样,
通过“四个结合”,该县城区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工作得到了及时有效推进,彰显了地质灾害综合治理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落实与成效互促,构建综合治理的“大格局”
800彩票 2013年,会宁县实施了城区寨子桥段不稳定斜坡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工程,总投资1800万元,治理长度530米。
800彩票 在此基础上,会宁县积极抢抓综合防治体系建设机遇,相继组织实施了城区西湖庭院至热力公司段、文昌路至会宁二中段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工程,总投资4000万元(其中国投3500万元),治理长度1645米;兴业桥至会北大桥治理项目已于2017年批复立项,总投资4000万元,治理长度3750米,正处于施工图设计阶段。
同时,为了加快推进综合防治进程,会宁县自筹资金1.04亿元,实施了寨子桥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工程二期、北城教育片区边坡防护工程、热力公司至状元府邸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工程等,治理长度2641米。
上述项目的实施,确保了会宁二中至会北大桥8566米地质灾害的全面治理,消除了该区域内的地质灾害隐患,保障了沿线2万余人和红军会师旧址等10家单位的安全。同时,结合地质灾害治理和城市建设规划,会宁县又筹资建设仿古墩楼5座、人行天桥1座、人行踏步8条,进一步提升了治理实效、美化了生态环境、注入了文化元素、彰显了城市品味。
项目与资金倾斜,织密综合治理的“保障网”
为保障地质灾害整治工程的顺利推进,会宁县政府想尽一切办法,整合水务、住建、园林等部门项目资金,积极争取国开行贷款,打好地质灾害治理“组合拳”。
会宁县坚持把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与旅游文化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环境优化紧密结合,对居住在水、电、气、暖、房等基础设施落后,排污、排洪不畅,存在安全隐患的祖厉河周边的600余户居民,特别是结合棚户区改造政策将影响地质灾害项目实施的柴家门镇二十铺村寨子社的农民进行有效安置。
通过地质灾害治理,会宁县取得了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带动二三产业、提升城市品位的综合效应。按照“宜绿则绿、宜路则路、宜建则建”的原则,配套生态绿地22.3万平方米,新建改造了文昌路、滨河东路、寨子路、滨河西路、水岸路和兴业路,建成了状元府邸、颐园水景等10个住宅小区,开工建设水岸公园、滨河锦绣公园及文昌中学、文昌小学。
800彩票 据统计,2013年以来,会宁县共开发整理出建设用地1300余亩,已出让687亩,显化土地效益7.6亿元,共整合项目资金约10亿元,撬动民间资金约23.7亿元;原来支离破碎的河滩地得以高效利用,建成了汉唐二十四节气文化休闲商业街;新发展第三产业47家。
与此同时,会宁县完成了祖厉河城区段13.3千米的河道治理,祖厉河区域消除了安全隐患,河道告别了脏乱差,营造了良好的宜居宜业环境,使地质灾害隐患点变成了靓丽的风景线、产业的聚集线、发展的引领线。
据了解,会宁县将继续积极争取上级的支持和帮助,继续对祖厉河支流祖河、厉河及西巩驿河城区过境段沿岸的崩塌群实施治理,提升城市功能和内涵品位,综合开发城市河道及两岸土地资源,形成“一河引领、两岸繁荣”的开发开放城市建设格局,打造更加宜居环境,将会宁建设成为甘肃省地质灾害开发式治理的精品样板城市。直推式钻机,取土钻机,环评采样,环评取土,土壤污染采样,
我要评论: | |
*内 容: |
|
验证码: | 换一张 |
共有-条评论